緬懷革命先烈 賡續紅色精神——公司黨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日期: 2021-05-083月31日,按照公司黨委黨史學習教育工作計劃,公司組織黨員群眾到昆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龍潭革命烈士陵園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位于昆明市北郊的黑龍潭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革命烈士王德三、吳澄、馬登云、王復生、張昉的忠骨以及劉平楷的遺發。走進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根立柱支撐著四方頂的一個亭子,這是為紀念云南革命先驅而修建的碧血千秋亭。從亭子左面拾級而上,三座圓形的墳塋一字排開,靜靜地躺在蒼松翠柏之間,從左至右,墓碑上用金黃色的大字分別刻著“馬登云烈士之墓”“王德三烈士之墓”“吳澄烈士之墓”。
上午10時許,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大家排成整齊的隊伍,跟著講解員的解說學習了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無不為先烈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所感染。尤其是在學習云南省第一名女共產黨員吳澄烈士生前身懷六甲被反動派抓獲、嚴刑拷打、英勇就義的事跡時,大家不知不覺濕了眼眶。
烈士墓前,大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墓三鞠躬,以此緬懷革命先輩的光輝業績,表達對先烈們的追憶、哀思和敬仰之情。
在烈士陵園,公司還開展了以學習中共云南黨史為重點的專題黨史學習,一起學習了云南黨史上的那些“第一位同志”:云南省第一個共產黨員李國柱、云南省第一個少數民族女共產黨員趙琴仙、云南籍第一位共產黨員王復生等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
隨后,在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尹利生的帶領下,黨員們莊重地舉起右拳,重溫了入黨誓詞,誓詞鏗鏘有力,聲音回蕩在這蒼松翠柏的陵園內。
此次活動,重溫了先烈們走過的崢嶸歲月,學習了云南黨史,切實學習體會了革命先輩們保家衛國、浴血奮戰、舍生忘死、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次緬懷先烈、蕩滌心靈的精神洗禮。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要繼承發揚革命先烈們的優良傳統,要牢記歷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從歷史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把愛國情、報國志轉化為執行力、創造力,落實到具體崗位工作中,努力展現新時代大朝山水電人的忠誠與擔當,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知識鏈接:黑龍潭革命烈士生平介紹(內容來源于網絡)
王復生(1896-1936),名濡廷。1896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祥云縣。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班。1920年11月,李大釗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王復生是第一批入團的團員之一。1921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6年6月,日軍在東北地區實行“大檢舉”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愛國人士,瘋狂鎮壓抗日力量,王復生不幸被日軍憲兵隊逮捕。日寇對王復生進行了殘酷的刑訊逼供,胸骨、肋骨、腿骨全都被打斷,逼他說出黨組織和抗日活動情況,但王復生視死如歸,始終嚴守黨的機密。1936年8月15日,王復生在齊齊哈爾北門外江壩被日軍殺害,時年40歲。
王德三(1898-1930),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云南祥云人。先后就讀于大理中學、昆明成德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加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赴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留守處政治訓練班主任。1928年夏赴蘇聯莫斯科,同年6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曾被選入大會組織、宣傳、軍事等委員會并在大會上發言。1927年,黨組織派王德三回到云南,在原來云南省特委的基礎上,成立了云南臨時工作委員會,王德三擔任書記。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義。
吳澄(1900-1930),女,云南昆明人。1924年加入云南青年努力會,倡導成立了青年婦女勵進會,團結婦女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12月,因叛徒出賣,吳澄與李國柱同時被捕入獄,面對嚴刑拷打,她意志更堅。她曾對難友說:“一個革命者要有犧牲自己的精神,才會敢于革命!”她經常鼓勵難友不要消極坐牢,要積極斗爭。她說:“一個共產黨員的生活就是戰斗的生活,不坐牢時搞革命,坐了牢還要搞革命。在這人間地獄里,更要以百倍勇氣和敵人斗爭,敵人摧殘我們,要我們死,我們就要想辦法不讓他們摧殘,爭取活。”同時她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她把對革命的忠誠之心、對愛人的忠貞之情,飽含在送給李國柱的一縷青發和一塊用鮮血染成紅心的手絹之中。1930年12月31日,吳澄、李國柱這對革命夫妻昂首走向刑場,時年30歲。
馬登云(1910-1929),回族,1910年3月生于昆明。小學畢業后,入開智印刷廠當學徒工,1924年考入成德中學,1925年入八屬聯合師范學校讀書,任學生會主席,創辦“青年讀書協進會”,喜讀《新青年》。1926年秋,李鑫回滇,籌組中共云南省特委會,吸收馬登云為共青團員,“教育局協進會”的成員大部分先后加入共青團的外圍組織。1927年昆明學生中建立起一個共青團支部,趙琴仙任書記,馬登云任組織委員。同年,馬登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云南回族中最早的共產黨員。“二·六”政變時,四軍長在宜良召開各方面代表會議,馬登云以省學聯代表身份參加。會后到嵩明開展農運工作。1929年8月30日,蔣介石派王柏齡來昆明,地方當局大肆搜捕地下黨員,1929年10月馬登云被捕,英勇就義,年僅19歲。
張舫(1898-1930),南華縣龍川鎮西街人。南華籍最早的中國共產黨黨員。1921年考入北平大學,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張舫在 "清黨" 中被捕。中共發動廣州起義后,張舫出獄。1928年9月,中共中央派 張舫回云南工作,任中共云南省臨時委員會常委,分工負責軍運工作。1929年以后,張舫專門從事策動兵變的工作,向各地駐軍散發《告云南士兵書》等傳單,鼓動為軍閥作戰的士兵嘩變,投入革命行列。同時,他們還在中下級軍官及士兵中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他們的工作很有成效,受到啟發教育的士兵發出"找紅軍去"的呼聲,曾爆發過成排、成連的士兵嘩變。我地下黨瓦解敵軍的工作引起了國民黨地方當局的極大恐慌和仇恨。1930年5月8日,張舫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同年7月26日,敵人將張舫秘密殺害于昆明模范監獄。在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他的時刻,他高呼著 "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英勇地倒下了,年僅32歲。
劉平楷(1902-1930) ,云南省彝良縣人,字履端,又名少猷、少泓、少尤、紹猷,化名陳伯言、一飛、朱銓等。1902年10月9日生于彝良縣角奎鎮。1922年5月到北京,先后求學于國立北京美術??茖W校、國立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期間受李大釗、鄧中夏等的革命熏陶,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并積極投入反帝愛國斗爭。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以國民黨信陽黨部執行委員、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執行委員等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26年,任中共南京地委書記。1927年后,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歷任中共滬東區委書記、閘北區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滿洲省委代理書記兼軍委書記,領導東北地區的革命工作。1929年底調到云南,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1930年5月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抓捕,7月,在昆明就義,年僅28歲。